沐猴而冠,是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光鲜,实际上没什么内在实力的人,后人也用来形容资质平庸而喜好装模作样的人。 那么沐猴而冠的典故是如何产生的呢?
相传在战国时期,楚国有一位公子,他的家世显赫,曾被封为太子,是一个备受重视的人物。这位公子十分自负而且善于纳贤,于是经常挑选一些顶级人才来给自己效力。在征兵过程中,公子听到了一名农民非常出色,于是对他进行了征召。
由于这名农民有着一口好嗓子和歌唱天赋,因此公子便在家里举办了一次相当盛大的筵席,让这名农民来表演。可是,这个农民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场合,所以就羞答答的站在那里,不敢说话。后来,公子建议他表演一个唱戏,然而这个农民真的不会唱戏,最后只能装做唱歌。这一切看在公子的眼里,他非常不满,于是用一顶立冠(古代官差的一种正帽)插在了这个农民的头上,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沐猴而冠”。沐猴而冠后的农民也一直记恨公子,后来在某次取水的时候,恰逢公子路过,他就对公子恶毒地丢了一碗儿时吃的泔水,公子这才知道沐猴而冠的农民已经变成了一名篡夺王位的魁首。
沐猴而冠的故事告诉我们,我们不能够为了一己之私而忘了大局,也不能够夸大自己的能力而结束让自己尴尬。我们应该要脚踏实地,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,才能成为真正的“猴子王”,真正具有实力才能够让别人称之为“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