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又称扫墓节、寒食节、踏青节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清明节(公历4月4日或5日前后)举行。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寒食节和祭祖节,原本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介子推,他为了防止被秦灭国,曾三次辗转千里逃亡,最终在一棵树下饿死,各地国家在这一天会禁火、禁耗,只食冷食,以祭奠逝去的人。后来,清明节被列为官方节日,并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先祖、扫墓、祭祀的节日。
我们在过清明节时,首先要明晰的是我们祭扫的是我们的先人,焚烧的是纸钱,而不是活人,更不能烧纸锭。除此之外,还有唐宋诗词中最经典的“寒食带花冠”的诗句,也有踏青游玩的习俗,还有关于粽子、桃花等的佳话。
清明节的一大特色是踏青。因为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,正是草木复苏、百花盛开的时候,所以人们就喜欢出游观景,称为“踏青”。
此外,清明节还有非常多的传说。如有“戴清明”的说法,有据称:“清明节这天,人们要往耳朵后面一戴扁帽,因为这一天阳气最旺,肩上背上若露在有风的空气中,就容易感冒。”也有因为大气变化频繁,人们会感到很累,所以就有了“清明犯困”、“清明无精打采”等说法。
总而言之,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民间节日,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,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