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风送爽,秋高气爽,正是赏月的好时节。一望无际的天空,皎洁的月光,似乎在迎接我们。那已逝的时光究竟去往何方?这个时节里,仿佛让我们回到那个画屏开的时代,一切恍如梦境。
赏月是中秋的习俗之一,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宋代诗人苏轼曾在《水调歌头》中写道:“月到中秋分外明,又称“仲秋”。很多人在赏月的同时也会赏花,赏秋香。深秋时节,大自然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多彩,金黄色的叶子遍布大地,仿佛正告诉我们:这是收获的季节,我们要倾注肆意和热情去探寻这美好的时刻。
要是在深山幽谷间赏秋,会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感觉,那里的秋香比天上星斗还要闪闪发光。伴随着脚底下咯咯作响的枯叶,穿行在被秋色渲染的小道上,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。在这美不胜收的季节里,赏花赏月赏秋香的上一句,或许应该是:乱山深处画屏开。
探寻古典文人的赏月诗
赏花赏月赏秋香,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们最钟爱的娱乐方式之一。赏月,尤其被视为是诗人们最喜欢吟咏的主题之一。在中国古诗中,几乎每位大文豪都留下了关于赏月的妙笔生花之作。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,把赏月,这个平凡而又神秘的夜晚活动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赏月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?在古人看来,月亮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,但它似乎总有一种奇妙的魔力,可以让人们顷刻间沉醉其中。赏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,它诠释了中国人的情感,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、对俗世的执着追求。在古代赏月的习俗,特别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的中秋节中,还融入了崇拜月亮、祭祀祖先的元素。赏月之夜,亲人团聚,敬奉月神,看月赏景成为一种趣味,同时也是团圆之夜。
赏月之时,观赏者不仅仅是单单的目光与情感的寄托,许多文人更会借此时为题材,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哲学境界,写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。王安石的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被誉为唐代赏月名篇;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“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”也寓意深长,意境优美;而元代严蕊的“苏堤晚照”更是留下了一段绝美的佳话。
秋意融融,走进秋香山